展覽簡介
時間流轉,物與我在創作的瞬間交融、消弭,筆觸遊走於野放與沉靜之間,映現靈魂的流動。風吹過、光影遷移,石礫輕響,萬物與我在瞬息間交會,化為無垠。
《時間的片段》 探索人與自然在時間片刻中的對話,同時回應個體內在的探尋。儒怡的創作在神秘的象徵中,映現抽象表現主義的色彩,透過層疊的線條與色彩,捕捉瞬息流轉的能量,交織意識與潛意識的對話軌跡。筆觸於層疊、流動與破壞中交錯,在幾何的秩序與自由的直覺之間,形塑出開放而變動的視覺場域,讓觀者的感知在其中遊離、滲透、轉化。
展覽呈現兩個核心意象:
‧大自然的意象——自然景物化為心靈幻象,具象崩解,於抽象重塑。筆觸勾勒靈魂的悸動,色彩如霧般瀰漫,捕捉天地流轉的脈動。
‧人的意象——探索有意識的自我(ego)與無意識的陰影(shadow)之間的內在對話。心理學家榮格曾言,陰影是「內在的另一個自我」,潛藏於意識之下,透過創作,儒怡試圖觸及這股隱而未見的生命狀態。
《時間的片段》 邀請觀者步入介於現實與幻境之間的世界,體驗時間的流轉,在片刻之間與自然連結,與內在對話,進而投射、反思、默想。
創作歷程與精神脈絡
內在的靈魂悄然浮動,意欲掙脫,奔跑、躍動,卻終將歸於寂靜。這寂靜之中,蘊含著「我」與「物」的交融,物之於我、境之於心,在創作的每一瞬間,物我消弭,唯有風吹過的呢喃、太陽遷移的影跡、筆觸輕落的沙沙聲。我踩在石礫上,萬物與我,皆化為無垠。
筆觸滑動、彎曲、落下,意象在重複與變化之間浮現。某種無形之物,在心底燃燒——樹枝的擺盪化為絢爛的斑駁,太陽的移動化為幾何的敘事,而人,則游離於幻想的空境,與另一個自己對話。
儒怡的創作在神秘的象徵中,映現抽象表現主義的色彩,筆觸帶著直覺性的流動,然而這種流動並非無序,而是來自內在的感知與選擇。線條時而狂亂,時而節制。色彩在層層堆疊之中,或霧化、消融,或鋪陳出強烈的節奏感。
繪畫的過程是一場探索,幾何的秩序與自然形態的無序彼此衝突、融合,筆觸與顏料在畫布上相互作用,時而計劃性,時而即興。美國藝術家杰克遜‧波洛克認為一幅作品本身即具有自己的生命。透過建構、毀壞與重組,材料的流動與堆疊、不斷變化的肌理與形態,最終成為內在精神的映射,累積了視覺的厚度,也疊加了靈魂的層次。
波洛克曾說:「繪畫與生命的狀態息息相關—是對於自我意識與內在本我的發掘。」 儒怡的創作,既是對自我意識的探尋,也是對個體與自然交織關係的映現。於時間中覺察自身,於自然中消融自我,於天地之間流轉變化,於內在空間呢喃低語。
《時間的片段》呈現兩個核心意象:大自然的意象與人的意象。
‧大自然的意象——自然景物化為心靈幻象,具象解構,抽象重組,筆觸交織出靈魂的悸動。在顏料的層疊之間,色彩如霧般瀰漫,捕捉天地流轉的脈動。
‧人的意象——探索自我的內在對話,即有意識的自我(ego)與無意識的陰影(shadow)之間的互動, 心理學家榮格曾言,陰影是「內在另一個自我」,是潛藏於意識之下、不易察覺的生命層次。透過視覺語言,儒怡試圖觸及這股隱而未見的生命狀態。
繪畫不僅是創作者的自我表達,更是一場邀請,邀請觀者步入一個介於現實與幻境之間的世界,體驗時間、自然與自我意識的交錯。在這個視覺場域裡,時間不再是線性,而是被折疊、層疊、重組,觀者或許正在凝視過去的片刻,亦或投射未來的倒影。在時間的片段裡,與自然連結,與內在對話,進而反思、默想。
儒怡出身台灣,優遊於天地人我間的「心旅系藝術家」。擁有紐約羅徹斯特理工學院 (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) 藝術創作碩士、美國喬治亞大學 (University of Georgia) 藝術教育博士雙學位的儒怡,本著對人精神層面的關懷,逐漸傾心藝術治療領域,後於加拿大國際藝術治療學院 (Canadian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Art Therapy) 進修臨床藝術治療學士後課程。
她曾獲選英國倫敦《Image Curators Advisory》當月藝術家,並入選《2024 藝術未來 X 台灣當代一年展》Art Future X Taiwan Annual 參展藝術家。2025 年4月,她將受邀參與中國武漢卓爾美術館《國際水墨名家學術邀請展》(暫名);6 月則將前往日本福岡 Studio Kura 藝術駐村,並於駐村展覽中發表個人的系列作品,持續拓展其藝術語境與國際對話。儒怡過去曾於湖北、廈門、台灣等多處任教,投注學術領域多年後,對藝術創作的熱情與日俱增,毅然決然全心投入個人創作。
儒怡的創作深受榮格分析心理學影響,顯現出強烈的抽象表現主義色彩。她的創作過程不僅客觀分析自我,亦主觀表現自我。具象與抽象、混沌與慾望、野放與沉靜間,不斷來回碰撞、對話,拆毀與重建後,逐漸構築其獨樹一格的「天地人我觀」創作宇宙。她以奔放/自由的線條造型與充滿中世紀神祕氣息的泛霧色塊,呈現人內在小我與自然大我的精神對話,建構其深具魅力的色彩語彙。儒怡的作品曾獲紐約羅徹斯特理工學院選入《Wallace Library Purchase Prize Collection》永久典藏,其創作主題經常圍繞大自然與自我的關係,帶領觀者悠遊於他方精神世界,不知不覺引人入勝,從而投射、反思與默想,找到屬於自己人生的答案。
藝術如一頁扁舟,搭載儒怡的靈魂持續探索未知。2021年她受邀與作曲家陳欣蕾合作,參與《六味-甜》聯覺藝術展演製作,將浪漫樂派大師—柴可夫斯基、鮑羅定所描繪的「聽覺意象」轉化為「視覺聲音」,呈現一場觸發聯覺效應的藝術饗宴,開啟了她更寬闊的創作心旅。儒怡認為完成、完美是無趣的,隨四季更迭、歲月荏苒,去感受變幻萬千的歷程才是新奇的。她期許自己的創作能在儒雅精煉中,常保孩子般的新奇。儒怡將這幾年來的所想所望,投注於新系列的創作中;2025年春季的個展,將以《時間的片段》為題,串聯過往的探索與當下的感悟,引領觀眾進入她所構築的心靈場域。